太平洋在线娱乐官网■■■■■大家好,今天和大家聊聊生娃这件事。
■■■■■有关日本近期的热点,除了那个漫画家制造的大灾恐慌外。
■■■■■还有一个足够爆炸的新闻,就是日本要征收单身税了。
■■■■■这个单身税是民众自发给的称呼,日本官方也极力否认民众把它成为单身税。
■■■■■当然,除了日本单身群体炸了以外,在我们社交媒体也引发了巨量的思考。
其实从经济和一些文化发展来看,日本确实对我们有很多借鉴和参考意义。
所以今天咱就聊聊,日本人单身税到底怎么个收法,以及日本人为啥不愿意生娃了? ?
日本这次真的是来真格的了。
规定,明年4月份起,只要是交医保的成年人,无论是单身、已婚,有没有娃,都要交一笔育儿支援金。
这笔钱呢,会被以育儿津贴、生育补助、托育服务等等,再补偿给有孩子的家庭。
具体收的数额,是依据收入来确定的,并且会每年增加。
2026年开始,每年要多付出2400日元,也就是200元人民币;
看着不多吧,但每年是会上涨的。
2028年,每年就要付出4200日元,即210元人民币。
随着收入增加,每年要交的钱也是递增的。
比如年入千万日元的高收入人群,每年要承担1.2万日元,即600元人民币左右;
到2028年,这笔钱涨为1.98万日元,即1千元人民币左右。
按收入来算,其实每年要交的钱不算多。
但问题是,这钱如果是有娃的,那可以领回去,补贴养娃费用。那单身群体,就是额外要多交一笔钱,属于是被牺牲的群体了。
其实日本早在几年前,就开始谋划单身税这个事,直到今年才落实。
根本就是日本的人口结构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步,再按照这样下去,真可能动摇国本,步入灭国的困境。
到底有多惨,我们看数据就能意识到了。?
从人口构成来看,日本是著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社会。
目前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接近30%,进入到重度老龄化社会。
这个人口构成,非常只夸张,据我去过日本的朋友反馈,日本老年就业现象非常普遍,经常能看到高龄人群遍布出租车司机、收银员,理发师等服务业。
从数据来看,日本高龄就业人口也非常之夸张。
据日本2022公布的数据,65-69岁这个人口结构,就业比例竟然有52%。
造成退休后得上班的原因,就是日本老年人多、年轻人少,养老金不够花。
日本曾经以养老神话著称,在太平洋、护理等,都有着非常充足的经验。但再充分的准备,也抵不过海啸般的老年人口。
为了补充养老金,日本不仅把退休年龄一拖再拖,也实际上成为了负债率最高的国家,截止2024年日本债务总额达到1317万亿日元,占GDP百分比超过200%。
老年人变少以外,日本的新生儿也非常严峻。
日本已经实际上连续14年总人口下降,新生儿已跌破70万,这个数量已经严重触碰警戒线了。
当然,比数据更现实的是,日本年轻人对于结婚、生娃的态度。
日本现在已经进入到低欲望、躺平主义、超单身社会。
年轻人不结婚、不生育,不买房;结婚对数,每年都屡创新低。
所以日本政府只能来个猛料,针对单身人群收税。
那日本年轻人,怎么就躺平了?
养娃的成本,真的很高
日本躺平的根本原因,有一大原因就是向上的动力有限。
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,经济低迷后,日本进入了失去的三十年。
过去信奉的增长神话破灭,年轻人的理念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改变。
我之前读过一篇文章,将的是日本年轻人对于恋爱的观念,探究的是为啥现在日本年轻人不再当舔狗了。
梳理了从不同经济时代,年轻人对于交往的态度。?
昭和时代,日本经济发展迅猛,男女对于接收礼物的态度,是非常开放的。
文中举例了日本的一个反腐教育片,讲了个1980年代,日本某地银行副行长,为了追求一个陪酒女,通过做假账,豪掷巨资,累计7亿日元。
给该女子送了7套房产,多部豪车。
后续房地产泡沫破裂,银行债务危机,这件事才被扒出来。?
类似上述这种,斥巨资追女生的桥段,在日本经济增长时期,并不少见。
但随后,进入平成时代,经济发展缓慢,年轻人就开始变得收敛。 ? ? ? ??
根据日本瑞穗银行发布的《婚恋经济学白皮书》指出:
在经历了泡沫时期对恋爱的疯狂投资后,日本男性开始把恋爱视为高风险投资,不愿意在和男女交往中付出过多的精力和财力。
于是在恋爱中,男性更遵循AA制,并且遵循不送太贵的礼物、不去人均消费太贵的餐厅,也不主动发起第三次邀约。
除了男性发现变化外,女性对于接收礼物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。
随着女性独立浪潮的崛起,女性通过工作获得经济独立的机会变多了。在男女平等的呼声中,女性也觉得AA制是遵循平等的体现。
这样看起来是平等了,但大家都相互礼让,也让谈恋爱变成了理性层面的投资,自然结婚的人数也会慢慢下降了。
除了交往的态度外,日本年轻人对于生孩子这件事,会带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,担心生娃后,会让自己阶级下滑。
据日本最新调查,18-34岁的未婚者约有75%与父母同住,处于寄居状态。
这和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。
因为日本经济处在下行区间,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支出,只能用兼职、临时工来替代正式员工。
而且,一些重要的岗位,都被中老年人占据,年轻人上升的空间有限。能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已经实属不易,就更不用说像父辈那样积累财富了。
所以绝大部分的未婚年轻人,都会和父母居住一起,节约开支。
这样如果再结交另一半,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增大了。交往后同居,则意味着要承担额外的生活支出。
在这样的状态下,要选择生育,抚养孩子,则需要更多的成本,这对于年轻人来说,是无法接受的。
其实我查询了日本年轻人的生育观念,我觉得怪不得成为东亚卷王,关于教育和育儿理念,中日韩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
比如之前有个生育报告,研究了各国养娃的成本,韩国养娃平均成本是GDP的7.9倍全球最多、中国次之占到6.3倍,日本也不算少,是GDP的4.26倍。
毕竟日本终归是发达国家,所以经济发展还很不错的。
1996年,日本年收入中位数就达到550万日元,按照贫困、低收入、中产,高收入划分,日本中产人数在当时就超过60%。
30年后,2024年人均GDP能达到3.25万美元,达到平均收入水平,被理解为中产,也是日本人认为的普通生活。
相较于父辈,日本年轻人成长在经济低迷的环境,就非常担心,自己会跌落普通生活。
毕竟在日本年轻人看来,在较高的抚养成本下,如果没办法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条件,那么就更倾向于保持单身或丁克状态。
在日本,会有一种潜在的社会认同。
就是如果不能过上中流的生活,就会被亲戚、同事以及同学轻视,变得无颜面对世人。
综合以上原因,我觉得日本即便出具单身税,也很难抚平严重的人口结构,很难真正刺激到生育。
因为生孩子绝不止依靠零星的补贴,就能逆转,要靠的是让年轻人有信心。
比如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提出,日本要解决少子化难题,根本是要减弱年轻人对于「从中产跌落的焦虑」。只对结婚、育儿、教育等等提供零星的支援,对于欧美是有效的,对于日本可能并不奏效。
以上是日本的情况,那么对于我们来说,有哪些可以引以为戒的呢?
其实,我觉得现阶段,我们人口虽然达不到日本那种极度畸形的状态,但是已经开始往日本的重度老龄化社会发展了。
我们相比于日本唯一的优势就是地大物博,人口众多,不用担心人口锐减。
但现在已经发展的某些趋势,还是不容乐观的。
我们现在的65岁以上人口是15.4%,但随着60-70后这批人步入老年,中国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时间,并不遥远,就是2030年附近。
而且,我们的年轻人,也面临和日本同样的情况。多数都开始对结婚、生娃开始抗拒,进入躺平状态。
以我身边人为例,在30岁附近,实际上结婚的占比并不高。另外就算结婚后,要娃的比例也不算多。
我统计了一下,身边同龄人在大城市居多,要娃的倾向就没那么大。反而是在老家居住,压力不算大,要孩子的意向比较高。
其实就很容易理解,真正要娃的,都会想办法给到孩子最好的条件,尽到父母的责任。
但在大城市,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都相对较大。
以房子为例,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,即便是郊区,稍微看得过去的房子,300万都打不住。
这还是近几年降下来的价格。
300万意味着什么呢?
我们拿上海平均收入1.2万左右作为参考。
税前1.2万,到手1万左右,再扣除5千左右的生活成本。理想状态下,上海打工人,平均每个月攒5千。
这样算下来,如果有年终奖的话,一年大概6-7万。
但我这是完全理想的情况,实际上很多硬性开销我都没算作内,月光打工人也不在少数。
反正如此算,一个中等收入的上海打工人,理想情况下,自己需要攒至少50年,才能买的起一套在上海郊区的房子。
若夫妻俩收入均等,可以缩短时间至25年。
可问题是,生活只有房子吗?
所以我非常能理解,在大城市定居,不想要娃的年轻人。并不是他们不想,而是因为现实所迫,要孩子的成本就是高。
如此环境下,我觉得咱们现在步日本后尘是绝大概率事件。
并且我们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单身税,其实也有变向对有娃家庭的补贴。比如五险一金中的生育津贴;比如退税时给予有娃家庭的免税额度。
所以关于生娃这事,东亚三大卷王,中日韩真就是并排一起走,情况略有不同,但挺发愁的。
我觉得生娃这事,就不是催出来的,就像是那个日本专家建议的,要真正做到振奋年轻人的信心。
这个,才是最重要,当然也是最难实现的了。
总的来说,日本单身税,给我最大的启示是。
如果要娃,那么就要提前给孩子准备一笔钱,就是中长期储蓄,最好是教育金形式,让孩子能成长周期内,都能有足够的补偿,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;
如果不要娃,那中年后生活品质会很高,那就提前为养老做准备,到老后,有充足养老金,其实比有孩子更重要。
如果还有其他疑问,或者想了解具体的企业邮局5858问题,预约>>>企业邮局5858咨询顾问,为你1v1咨询~